朱元璋很得意地对朱允炆说:“我安排几个叔叔为你守护边界,站岗放哨,你就可以安心地在家里做你的皇帝了。”
朱元璋笑了,但是朱允炆并没有附和着一起笑,而是陷入沉思当中,他用忧虑的语气问朱元璋:“外敌入侵,叔叔们来对付;那要是如果叔叔们有异心,我要怎么对付他们呢?”
朱元璋一生都在运筹帷幄,居然被自己孙子的问题给问住了:难不成自己的儿子会造反吗?
他反问朱允炆:你觉得呢?
朱允炆如果真的有解决的办法自然不会去问朱元璋,但既然自己的祖父问到了也要回答:“首先以德服人,用礼来约束他们,再不行削减他们的藩地,下一步就是改封地;如果实在不行的话,只好兵刀相见。”
朱元璋夸赞朱允炆的计划好,并且告诉朱允炆他的办法是可以解决问题的,但朱元璋没想到的是:办法虽好,但朱允炆的能力不行。
当然朱元璋并没有将这个棘手复杂的问题直接扔给自己的孙子,他为朱允炆留下了一群人,帮助他治理天下,最主要的有三个人,而且这三个人在朱允炆继位以后起到了最主要的作用,当然也包括副作用。
皇太子朱标英年早逝以后,朱元璋对他的亲孙子朱允炆给予厚望;
有一天,朱元璋带着几分神秘感告诉已经确认为继承人的朱允炆,他已经帮他物色了一位可以治理天下的人才,但是呢,人才都是有脾气的,过于傲气,所以现在还不能重用,需要压制一下,挫一挫他的傲气才可以,这样才能成大器。
这个人就是方孝孺,空印案中被错杀地方克勤的儿子,杀掉他的父亲,而用儿子,不知道这算不算是朱元璋挫挫锐气的一种方式。
方孝孺这个人从小熟读经书,他的老师是非常有名的宋濂;
方孝孺这个人呢,也常常以“明王道,致太平”作为自己的责任;
但让他不理解的是自己的老师在朝中做官,自己的名声也很大,但是地方两次向朱元璋推荐自己,就是没有得到重用。
朱元璋告诉朱允炆这个人是可以重用信任的,可以帮助朱允炆治理天下,并且一生效忠。
洪武年间,京城的谨身殿让雷给劈了,这可是大事;
朱元璋以为这是上天发怒生气,毕竟自己做了很多的错事。
所以就决定去祷庙祭祀,朱元璋肯定不会自己去,所以就挑选人跟他一起去。
挑选一起前往祭祀的人条件是很苛刻的:9年内没有犯过任何的过错。
在朱元璋当皇帝的时候这个条件确实是很苛刻的,毕竟能保住脑袋就不错的了。
虽然不好挑选,但也选了一些,而齐德就是其中一个;
正因为如此,让朱元璋记住了他。
祭祀完毕以后,朱元璋亲自为他改名字为齐泰;
他虽然是个文人,但是却被任命为兵部侍郎。
在此之前,朱元璋曾单独给齐泰面试,面试的内容两个:
1、各位边界将领的名字:齐泰不慌不忙,回答得有条不紊;
2、问各地的形势:齐泰并没有说话,而是在自己的袖子里拿出一个小册子,小册子上有非常详细的记载。
这让朱元璋是非常惊讶的,因为朱元璋对齐泰的这次面试是临时决定的,至于要问的问题也只有朱元璋自己知道,齐泰先前并未做准备,能直接拿出详细记载各地形势的小册子,说明平日里没少研究,非常的用功。
朱元璋给朱允炆选定的人才除了齐泰跟方孝孺以外还有一位:就是朱允炆的东宫伴读,两个人关系非常好。
黄子澄是江西人,洪武十八年的时候一鸣惊人,拿到了会元,被提拔为东宫伴读;
东宫是未来皇帝住的地方,东宫伴读自然是以为非常好的工作;
朱允炆还是皇太孙的时候,黄子澄就一直陪伴在身边,而且发生的一件事情让两人的关系变得不同于常人:
有一次朱允炆依着门唉声叹气,恰好被黄子澄看到,他便上前问朱允炆原因;
朱允炆那时候就比较信任他,就直言不讳告诉黄子澄:自己担心的就是叔叔们,万一他们造反怎么办?
黄子澄只是笑了笑,让朱允炆不用担心,说道:“各位藩王的兵力只能用来自保,如果他们敢造反的话,朝廷可以发动攻击,一定能取胜!”
还列举了汉朝时期七国之乱的事情让朱允炆安心,让朱允炆相信:只要朝廷出兵,就一定能收服那些藩王。
朱允炆如醍醐灌顶,顿时觉得很是放心,并且将黄子澄的话记在心里。
但是朱允炆忽略了一点:七国之乱的时候有周亚夫,朱允炆有谁呢?就凭黄子澄这个文臣吗?
@史小晋说:其实我们仔细分析一下:朱元璋给朱允炆留下的治理国家的这三位人才,有一个共同的特点:饱读诗书的文人,确实都有远大的抱负。
但是如果真的发生藩王作乱的话,靠守天下的文人是不行的。
这也是朱允炆被自己的亲叔叔取代的一个重要的原因。
确实朱允炆登基第一年就削掉了五位藩王,朱棣不得已造反,在整个靖难之役中,朱允炆的三位“治国之能臣”确实发挥了重要的作用,但大都是副作用。


- 相关评论
- 我要评论
-